化学生物前沿杰出学者讲座三十七、三十八期开讲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9日 16:43 浏览量:次
2018年9月7日下午,应我实验室邀请,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席振峰教授、南开大学刘育教授在湖南大学新化工楼D区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题为“科学研究中的协同效应与深·新·信”、 “超分子可控组装及其功能研究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为“千年学府论坛—化学生物前沿杰出学者”讲座第三十七讲、第三十八讲。此次讲座由化学学院院长张晓兵教授主持,校长助理蒋健晖教授、副院长聂舟教授等领导和二百余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席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其带领的团队近年来在金属有机杂环化合物领域取得的工作进展,他们通过合成、分离金属杂五元环及金属杂四元环活性中间体,利用这些活性中间体与有机底物间的“协同效应”,发展了一系列有机合成新方法,并合成得到许多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及结构多样的环状有机化合物。席教授在报告中还为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室生活与科研文化的核心——协同效应,以及研究室坚持的科学研究方法——深·新·信。席教授从他研究室的LOGO进行介绍,引出一系列的科研问题,整场讲座互动频繁,精彩之处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刘教授简要介绍了当前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即基于水溶性磺化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和葫芦脲等大环化合物的有机超分子化学。刘教授重点阐明了其课题组近几年来在大环主体的分子识别及分子诱导聚集体构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水溶性磺化冠醚超分子体系的热力学起源和选择性键合行为、纳米超分子组装体的靶向药物传递体系和对有害物质的体内外清除作用、光致变色荧光分子开关及其能量传递行为、光控组装体的可逆形貌调控、双轴轴杂轮烷和双子型索烃、以及超分子组组装体构筑方法学等。最后刘教授对基于水溶性磺化冠醚等大环化合物的有机超分子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大家认真聆听了两位教授的报告,并积极参与了讨论。本次讲座在掌声中圆满落幕,新颖的研究课题、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得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
席振峰教授简介: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导。
1983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所、郑州大学和河南化学所(导师:金斗满研究员);199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导师:Tamotsu Takahashi教授)。1996-1997日本北海道大学触媒化学研究中心博士后;1997-1998日本北海道大学药学部助理教授。1998年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工作。席教授率先提出并系统开展了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2016年起再开展氮气的活化与转化研究,将实现温和条件下直接从氮气合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其科研生涯的最终目标。
刘育教授简介:
南开大学教授,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1年获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10年和2016年分别两次获中国侨界贡献奖,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和2011年分别两次任国家97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有机超分子化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成果。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环糊精,杯芳烃和葫芦脲协会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中